找工作,聘人才,请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市场来!

您当前的位置:

安康人才网 > 新闻资讯

弘扬工匠精神 建设美丽安康

作者: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更新时间:2019-07-30 15:15:50   来源: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点击量:65

按:在全国上下喜迎建国70周年之际,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组织开展了首届“金州工匠”评选活动。经各县区推荐、综合评审、考察公示等环节,陈昌春等21名同志授予“金州工匠”称号。为着力培育新时代“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市人社局联合安康日报开辟“培育‘金州工匠’、建设美丽安康”专栏,对首届“金州工匠”的先进事迹进行集中报道,激励全市广大劳动者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先进为榜样,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立足岗位,踏实工作、无私奉献,努力在全市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脚踏实地悟真谛——陈昌春


 

陈昌春,土生土长的汉阴厨师,闻名于陕西的特级烹饪大师。2001年,18岁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学厨,在汉阴涧池惠源酒店当学徒,三年的磨砺,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2004年起,他开始游学,先后到宁陕宾馆、温州香楼阁酒楼、张家港景岗大酒店等单位从厨,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地增长烹饪技艺,学习厨房管理,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2009年,他回到汉阴,在绿食苑任职厨师长,厨师是个辛苦职业,但陈昌春一直在坚守,努力为人们做好一道道美食,满足人们饮食消费需要。为了购买到好的食材,无论冬夏,每天都要早早地来到菜市场;为了做好明天的工作,无论多晚,今日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长期的磨炼,陈昌春的烹饪技艺进一步提升,在县、市、省、全国烹饪大赛中屡获佳绩。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工作单位绿食苑于201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餐饮名店。

在做好餐饮服务的同时,他还致力于陕菜的创新与推广。参与了陕西名菜名小吃、中国名菜名小吃、陕菜之乡、陕菜探秘、陕菜文化沙龙、安康美食文化节等工作,担任了中高级厨师培训部分授课任务。

 

靠技能促节能的标杆——胡耀宏


 

胡耀宏,出生于1967年,宁陕县江口镇沙坪村人,初中文化,1986年以来,胡耀宏参加县农牧局举办节柴灶培训班后,自己带头打节柴灶,并积极推广节柴改灶,有效地提高薪柴燃烧过程中的热转换率,减少薪柴的消耗,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打了节柴灶。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项技术,他购买相关书籍进行自学,通过反复改灶节柴,成功改造了传统的节柴灶,做到省柴、省时间、使用方便、造价低廉,基本满足农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还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森林资源消耗。

胡耀宏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节柴改造职业,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便利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是享誉一方的“节柴改灶”土专家。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人们称他为“节能致富能人”,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实用技术,他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打节能灶,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甘做技艺传承人——解远平

 

解远平, 1970年出生,汉阴县城关镇麒麟村人,上初中时,即随父学厨。在其父精心传授、严厉教导下,他凭借对烹饪的爱好和自己的勤学苦练,练就不凡的技艺。曾于2016年5月在全国厨师华山论剑技能大比武中获常规烹调项目金奖,2016年10月荣获第六届陕西省饭店业职业技能大赛暨首届“丝路起点”创新技能大赛面点类优胜奖。2015年8月被评为“陕西烹饪大师”。他在菜品菜式、餐饮器具、餐饮环境、餐饮模式等方面颇有建树,他缩微的石磨、袖珍米馍、袖珍米饺等还被收入陕菜博物馆。其代表菜品“白火石汆汤”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名菜”。他本人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阴县白火石汆汤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他兼任汉阴县职教中心中式烹饪专业授课教师以来,承担了凤堰古梯田、双河口古镇、牛背梁AAAA景区汉阴美食终南山寨店等涉旅人员培训等活动,毫无保留的传授技艺,力争让每一个学员都学会手艺。学员爱听他的课,都说 “他讲的实用”,其间还要到他的店里参观。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人问他:“你不怕吗?”他回答:“哪天有人做得比我好,我也可以向他们学。长此下去,咱汉阴美食、安康美食、陕西美食定会更美,未来的路更长。”

 

以铁为笔 用心作画——李红霞


李红霞,1979年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烙画非遗传承人毛怀青先生。

江苏武进打工的她,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幼喜爱书画的李红霞看到了“江南烙画第一笔”毛怀青老师的烙画作品,当即被吸引,下决心要学习烙画技艺。自此她沉入其中不能自拔,一学就是15年。经过多年的磨练与实践,李红霞在传统烙画的基础上,将国画、工笔画、西方油画三种艺术结合在一起,内容涵盖人物、花鸟、山水等特色景观,给人带来别样的美感。细细品味她的烙画作品,结构错落有致,层叠清晰,形神兼备,色泽古朴典雅,还可闻到缕缕焦香。她不仅勤钻烙画技艺,也静心书法,二者相辅相成,逐渐彰其光华。2015年,“李红霞火针刺烙画展”在安康博物馆举办,展出其作品70余幅。2017年,“红霞烙画工作室”在安康天一城市广场成立。2018年,“安康红霞烙画工作室”在平利国学馆成立。

2001年,与毛怀青先生合作完成的木板烙画《清明上河图》获全国第二届家庭艺术节金奖。2016年由安康博物馆、平利县文旅局主办了李红霞——火针刺绣个人烙画展;2017年参加了安康市第七届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烙画作品《梅兰竹菊》荣获优秀奖,还有创作的平利美丽乡村组图作品参展并获一等奖。

 

民以食为天

——记执著于烹制美味的李齐涛

李齐涛出生于1981年,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之子。他出身贫寒,因父母智力低下,出生后由伯父伯母抚养长大。1997年只身前往西安学习厨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熟练地掌握了“烹炸煎炒”等作为一名厨师的基本功。

经十年锤炼技艺,2009年李齐涛开始自主创业, 秉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企业精神,以陕南传统特色菜经营为基础,以服务顾客满意为保证,着力打造“食为天”品牌餐饮文化。在保持陕南传统菜的基础上,借助石泉当地物产丰富、食材优质的条件,不断自主创新,菜品制作方法中融入了石泉蚕桑业、鬼谷子传奇等文化元素,不断推新的菜品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青睐,独创的招牌宴席“蚕桑宴”、“鬼谷子宴”、“熨斗白菜宴”、“石泉十美宴”声名远播,在陕西省已有了较高的名气。他所创办的“石泉县食为天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年纳税五十余万元,解决就业岗位50个,现拥有高级烹饪师5名,中级烹饪师2名。

创业以来,荣获了“安康市十佳餐饮品牌”、“石泉县十佳诚信单位”等各项荣誉称号。今年他所开发推出的“富硒蚕桑宴“更是作为安康市唯一入选参展宴席,应邀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2019中国菜艺术节暨陕菜国际美食文化节”主题名宴展,让“石泉食美”走上了全国大舞台,并被授予“中国名宴”称号。

 

李小军的“跳动人生”

李小军, 1976年出生于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的一个皮影世家,父亲李兵是汉阴县平梁镇皮影戏班班主。他自幼便对皮影非常感兴趣,每逢寒暑假便跟随戏班到各地演出,耳濡目染,对皮影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由于皮影演出日渐稀少,皮影艺人纷纷转行,怀着对皮影的热爱,李小军决定自己动手来制作。克服了重重难题,参考制作牛皮鼓老艺人的方法,泡制出做皮影的牛皮;用老旧皮影,改变脸谱和头饰,制作新的皮影;自己制作打磨雕刻用的工具,锯片,汤勺,冲子等都成了他的雕刻工具。好不容易皮影刻好了,着色也成了一大难题,买来的颜料一种一种试,结果都不理想,他想到皮影需要透光,便想到用小孩子画画用的水彩来上色,没想到还真行。谈起刻皮影,李小军感慨万千,他说刻皮影需要耐心,拿刻刀的手磨起了泡磨,磨出了血,磨起了老茧。历时两年多,终于雕刻出一套可以表演两百余场戏的皮影道具及影人,为皮影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2017年李小军迎来了深入学习的机会,代表安康市皮影艺人,应邀参加了由教育部与文化部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非物质文化皮影研修研习培训,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切磋,对皮影的选皮以及雕刻手法,还有颜色的使用都得到了全面的掌握,在保留陕南皮影的特色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地方的皮影制作的优点,力求将皮影做到更好。

李小军现为汉阴县皮影协会理事,主要负责汉阴皮影戏班的皮影道具制作,并参与皮影班社演出年近百场。为了让皮影得到更好的传承,李小军带领戏班深入农村,社区,军营,学校,敬老院等地演出,并经常到学校教孩子们制作一些卡通、动物等形象的皮影,激发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他还尝试制作一些现代的皮影,用皮影戏的方式来演一些紧跟时代的小剧目,让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能更好的传承。

 

小点心大志气

             ——清真点心传承人马莉同志事迹材料


马莉,宁陕县江口回族镇人,现年39岁,现为宁陕县江口清真食品坊负责人。2007年春节前后,一些朋友委托她买一点清真点心,由于当地没有清真点心的销售店面,她只好请师傅到自己家做,这个小事给马莉的创业带来灵感。她在经济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自费到西安一家烘焙学校学习烘焙方面的专业知识,聪明、勤快的她很快学到了专业知识。

她遍访江口境内制作点心好的前辈,到邻镇的广货街镇走访,请教湖北老家的技人,将他们的技艺整理总结,不断试验、不断优化,与现代工艺充分结合,最终形成了特有的无添加、纯手工的甜而不腻、皮薄馅足的清真点心品牌。随着技术难题的攻克,名气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她又传授学徒,将民族技艺发扬光大。

接着,马莉克服一个困难接一个的困难,开起了加工店,向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靠近,2009年江口镇第一家清真点心加工坊开业。

良好的口碑还需要市场支撑。2016年,她参加了安康市举办的名优特色食品展销会,她的店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外地朋友建议她开一家网店,方便她们购买。2017年参加电子商务培训,迅速开起了江口镇第一家民族特色食品网店。至此,她的梦想都实现了,望着眼前的作坊和网店她流露出了会心幸福的微笑。

 

花馍姐姐”苗晓娟:“馍”力四射的“守”艺人

苗晓娟, 1985年出生于陕北,从小生长在陕北农村的她好奇地看着村里的能人用魔术般的、纤细的手将一团团柔软洁白的面团变成各种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图案。 怀揣着儿时对花馍的好奇和热爱,便在2003年开启了她与花馍结缘的一生。

2010年她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面花研修研习培训,系统学习面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走访各地面花老前辈和手艺人,她深知,要为面花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不但要掌握面花技艺精髓和文化内涵,还要教会给更多的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面花技艺传承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整理出旬阳县及各乡镇当地风土人情,根据当地风俗礼仪习惯在传统礼仪面花基础上大胆创新改良,与新的尝试与新的时代风貌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如戏剧脸谱、生肖, 结合现代影视动画,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等,增加观赏性,艺术性与文化精神内涵,将传统的面花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习惯传承并发扬光大。另外,她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在各社交媒体平台及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来直播面花制作,使人们超越时间和距离体验面花手艺的创作乐趣,交流探讨制作手艺,讨论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

她潜心研发出一套系统的面花技艺制作和培训体系,不定期举办免费非遗面花培训,并带动各乡镇留守妇女学习制作面花,将面花艺术进行二次设计与装饰、旅游纪念品等相结合,通过市场化焕发其生机和活力,带动了剩余就业率,实现扶贫、脱贫。

出彩焊工陶克义


陶克义,1973年出生,1994进入石油装备制造业,1996年进入新疆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焊工。

干电焊,会干易,干好难。平时,他处处留心焊工高手的操作方法,做到脑勤、耳勤、嘴勤、手勤、腿勤。在焊接领域凭着自己苦学、苦练与苦干的精神不断钻研。他暗自下定决心,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焊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开始对焊接技术一无所知但他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通过刻苦学习先后掌握了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半自动下向焊、钨极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以及碳钢、不锈钢、耐热钢、结构钢等不同钢材材质的焊接方法,取得10多项焊接合格证。

作为一名工艺人员,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前的技术准备,生产中问题的处理,生产后检验和资料准备,他始终参与其中进行跟踪服务,在自己的工作上履行了岗位的职责,加工方案制定合理,生产中处理问题及时、果断。产品过程检验仔细认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为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陶克义同志曾这样说道:“作为车间的一名技术工艺人员,立足本岗位,就意味着责任,而责任就意味着奉献。”他所做的一切,看似平凡无奇,也没有超出一个普通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但却具有不普通的意义。

虽看不见光明,却让自己的世界处处充满阳光

 ——杨继学事迹材料

杨继学,男,现年79岁。家住距离宁陕县城107公里的金川镇,3岁双目失明,75年来,虽然看不见光明,却让自己的世界处处充满阳光,身残志坚的直面生活,凭着心灵手巧和顽强毅力,靠触觉和双手编制竹篮、背篓等蔑具维持生机。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盲人篾匠”。

10岁时,家里来了个篾匠师傅编制竹器,杨继学就坐在一旁听,划竹取蔑、抽丝编制,各种声音都让他很感兴趣,虽然看不见,但聪明的他,边向师傅请教,边沿着一根根篾条编织的纹路摸索学习,还把边角料拿来,慢慢摸索着用刀划。由于双目失明,对他来说,搭建底座是编织竹篮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底座不圆,编织的竹篮便不美观。随着年岁的慢慢增长,杨继学摸索出了一套办法,就是用手指代替尺子触摸尺寸。这手上的精准功夫是他日日夜夜不停练习摸索的结果。

凭借着惊人毅力,3年后,杨继学会编制篾器的消息不胫而走,请他编篾器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好奇又将信将疑地砍一堆竹子交给杨继学,晚上收工回来,一件刚编好的新篾器便摆放在堂屋里。慢慢地,他编的篾器不用拿到街上去卖,大家有需要,就会上门来请他编制,顺便给他点辛苦费。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通过媒体对杨继学进行宣传,销售他制作的竹篮产品,同时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许多人了解他的事迹后,都主动扛着竹子请他加工,还有一些外地人来购买。从这以后杨继学更忙了,起早贪黑地做,才能供得上需求。县委张书记来看望杨继学,拿着他编制的竹篮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