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聘人才,请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市场来!

您当前的位置:

安康人才网 > 新闻资讯

安康市人社系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四十三)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20-04-15 15:22:14   来源:安康市人社局   点击量:24

旬阳:“三单七步,双优保障” 打响劳务扶贫品牌

陕西省旬阳县白柳镇地处旬阳县城以北9公里,全镇辖14个村(社区),总人口1.4万人。近年来,随着旬阳县“三镇一体化”大县城的逐步延伸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提升,镇域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劳务经济助推精准脱贫的作用愈发明显。

三单管理,做优做强劳务平台

用工岗位菜单式呈现,力求丰富。精细、及时、准确地掌握用工信息是扩大就业率的基础。由镇劳务扶贫服务指导中心牵头,通过政府共享、协会牵线、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扩大用工信息来源。同时,劳务扶贫服务公司通过广播、宣传单、公示栏、QQ微信群等媒介及时发布招工信息,“线上”与“线下”双结合,一对一精准推送或定期组织联络员上门讲解就业资讯、发放岗位推荐书,确保每名贫困劳动力都能及时了解到丰富的用工岗位菜单。目前这个“菜单”到底有多丰富呢?打个比方,仅白柳镇柳村社区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签约的企业就有尧柏水泥公司、旬阳县千祥鸟汽贸等20余家企业,提供了65个岗位,可解决300余人的务工问题。

劳动力清单式发布,务必精准。让每一名劳动力有业可干,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点对点输出是安置就业的主要保障。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扶贫“四支队伍”的帮扶力量,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原则,对常住人口劳动力信息深入摸排,针对各户具体情况,按照务工时长、务工区域、技能水平等进行精准分类,结合用工岗位“菜单”,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白柳镇西沟河村驻村工作队长余冉带领工作队员对全村140户453人全面排查,对具有建筑特长的20人,向希生建筑工程队推荐,实现人均月工资4500元;对不愿外出务工的18户63人,全部动员加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烤烟355亩,养猪2600头,土鸡2000只,人均年收入可达8000元。白柳镇朗盛佳苑和张湾移民安置小区和共安置658户1800余人,共有137人熟练掌握缝纫技术,其中贫困户多达53人。该劳动力清单一经发布,多宝乐玩具公司便主动对接白柳镇禾木和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将137人全部招聘进入社区工厂,实现1800-3000元/月的稳定收入。社区工厂负责人曹克祥说:“省去了我们分小区发传单和设点招聘的繁琐,相比其他几个镇的设立的分厂,我们工作推进速度是最快的!”

工作成效榜单式展示,实力吸粉。通过劳务光荣榜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反响较好的行业、企业进行通报,真实反映劳务输出后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和政策资助情况,注重展示务工人员中的先进典型,让镇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的名气得到有效提升。佛洞村的任海波在劳务光荣榜上发现西安比亚迪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薪资待遇比自己上年度就职的腾辉电子更优越,主动联系劳务公司,通过培训后,已经成为公司的一员。白岩村的康国锋表示:“外面公司的招聘宣传真真假假,但是光荣榜上的展示内容却是有政府担保和老乡认同的‘双保险’,值得大家信赖。”

“七步”落实,工作流程简明清晰

信息登统,做优“大数据”。各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落实专人负责,一方面收集辖区内常住人口家庭劳动力年龄结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交由镇劳务扶贫服务指导中心汇总并建立全镇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动态跟踪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关注政府就业平台、招聘网站,广泛收集县内外就业岗位信息,并做好对接核实,由镇劳务扶贫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岗位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和发布劳务用工信息,让务工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劳务用工信息。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白柳镇15个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共收集就业信息210条,推送岗位信息1200条,发放岗位推荐书1600份,举办村级招聘会46场次,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

技能培训,打造“硬实力”。顺应人才市场需求,推行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当数据库中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意向和市场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积极衔接县级相关部门或联系对应的陕建集团、西安高新区、江苏常州老三集团、新社区工厂等用工单位,开展岗前培训,对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签订就业合同。白柳镇组织参加陕西郑远元集团“手足修复师培训”班的124人 ,签订就业合同37人,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白柳镇社区工厂通过车间练工、师傅带工、以干带训等模式培训100多人全部上岗就业。半年来,白柳镇共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5场次,培训939人次,使458名贫困人口因为掌握一门技能而实现稳定就业。

精准对接,当好“牵线人”。根据劳务输出群体需求,及时对接相关企业,就岗位、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提前做好沟通,积极争取优惠政策,消除有意愿输出务工人员的疑虑。针对年初双庙垭村王大成反应中铁十六局新疆伊犁隧洞工程项目部招工待遇偏低的问题,白柳镇禾木禾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第一时间联系了项目部负责招聘的陈经理,几经协调,最终实现月工资提高500元并顺利签下了27份就业合同。

组织到岗,开通“直达车”。为确保外出务工人员有序返岗,各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组织动员外出务工人员结伴同行,抱团取暖。镇劳务扶贫服务指导中心采取代购车票、组织包车和车费报销等方式为外出务工人员做好服务,确保往返无忧。在疫情防控中,白柳镇禾木和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对同一目的地、具有一定规模的贫困劳动力,有组织的提供“点对点”包车运输服务或根据实际将农民工集中运送到火车站,有效保障辖区外出务工人员顺利返岗。截止目前,白柳镇已经组织6场集中欢送仪式,为311名为外出返岗人员发放了返岗爱心大礼包、组织49人乘坐专车抵达江苏、广东、山西和新疆等地务工。

服务维权,杜绝“拖欠账 ”。根据具体务工地点划分,白柳镇共建立务工人员微信群15个,固定联络员26名,落实全程跟踪服务。像身份证丢失补办、帮助转钱汇款等事情,都可以联系联络员帮忙办理。另外由镇劳务扶贫服务指导指导中心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并聘请法律顾问,设置“维权热线”,当外出务工人员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或拖欠工资等侵犯劳动权益的行为时,将通过官方形式介入,与企业或务工地人社部门沟通解决,必要时提供司法协助和法律援助,让每一位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能够体面务工,体面获取工资等福利报酬。白柳社区的低保贫困户周某夫妇,受聘于安康一家保洁公司,在旬阳北站务工十余年,然而在19年末遭强行解聘,白柳镇劳务扶贫服务指导中心了解情况后,主动介入,目前正通过司法调解程序予以解决。

跟踪成效,关注“晴雨表”。每季度对贫困劳动力开展一次电话“回访”,每年到务工人员较多企业进行一次以上走访座谈或通过年终入户慰问等形式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各方面情况和务工成果,了解劳务输出工作的“得与失”。“甘肃这边的砖厂每年10月份就停窑了,后几个月没啥活,只能先回家啊!”、“今年介绍的这个建筑公司可以,工资一般不拖欠,我这个月挣了7500块呢”、“感谢领导们操心,下火车后,公司派专车来接的,现在已经到公司了”……这些诚挚的回复,牵动着联络员们的心弦,也真实反映了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的成效。

定期公示,服务阳光化。为方便企业和个人双向选择,对岗位“菜单”、就业清单第一时间予以公示;把搜集整理的劳务成效分类整理,对就业务工分布情况、收入情况等成果一季度一公示;原汁原味反映企业与务工人员的真实状态,把企业与员工的相互打分评价年度一公示。白柳镇白桑园村的杨官花正是看到公示栏的内容,发现其亲戚在远元人洗脚店(郑州金水区分店)工作,最终经白柳镇禾木和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介绍,已通过以干代训形式于3月16号在郑州上岗。

双优保障,劳务公司干劲更足

工作机制优化,补齐原有短板。针对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的问题,白柳镇专门成立了劳务扶贫服务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大数据分析调配、业务范围拓展和工作培训指导,村级劳务公司的工作明确为劳动力数据的收集上报、就业信息和政策的宣传解读及贫困劳动力的组织发动。双庙垭村党支部书记宋忠玺表示:“村干部的人脉和资源有限,能找到的合作企业也没有什么竞争力,群众也不愿意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镇上联系的企业比较受欢迎,新疆中铁三局的招工,通过我们的宣传动员,最后我们村上就去了12个。”

政策资金优先,做实工作保障。坚持人力、政策和资金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倾斜,先后开发出7名公益性岗位,充实到劳务扶贫服务公司,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通过向上级申报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整合就业创业资金,累计筹资30万元用于工作经费,保障了正常运转。研究制定了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考核奖励办法,实行量化考核奖励,对工作任务完成较好的劳务公司实行表彰,提高了村级劳务公司的干劲和工作效率。

进取点点星铺路,步履稳踏自茫茫。“三单七步,双优保障”工作机制破解了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培训针对性低、就业稳定率低、公司知名度低、维权保障能力弱”的短板,以“有组织、规模化”的劳务输出,保障了贫困户稳定增收,推动了白柳劳务经济做强做大,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奠定了有利基础。


石泉:破解扩大就业“巧发力”

4月8日,石泉县人社局在县妇联和城关镇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组织城关镇30余名村(社区)妇联主任及部分妇女代表,前往中池镇、池河镇实地参观考察“家庭工坊”。

考察团一行首先来到中池镇东沙河村的2个家庭工坊内,只见10名群众或在客厅或在院落,正忙着“抽线、扎线”,一道工序根据手速快慢耗时30-60秒不等,可获得5分钱加工费,每天根据加工数量可获得20-75元的报酬。 

考察团一行还实地参观了为“家庭工坊”发单的池河镇一二三电子厂,并在该厂召开了座谈会,该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从妇女经济独立与家庭地位的关联、移民搬迁群众就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关系、挣小钱与社会稳定的联系、家庭工坊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动员。座谈会上各妇联主任就产品加工价格、如何发动妇女开办家庭工坊等进行咨询,该厂负责人进行详细解答。城关镇双桥村妇联主任鞠芳表示:“通过今天考察,没想到一条出口美国的数据线,竟然出自我们石泉农村妇女的手中,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开了眼界,这个家庭工坊非常适合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回去后一定积极宣传动员,把挣钱的机会带给村内的姐妹们”。


汉阴人社创新服务 受到百姓点赞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在这么特殊时期用这种方式来调查我受伤的事情,而且很快就有了结果。”受伤职工周某感激地说道。周某是汉阴县一家国有企业职工,一日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受伤。汉阴县人社局在接到工伤认定申请后,考虑到疫情期间,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受伤害职工和单位,得知周某因伤行动不便,经该局工作人员与周某电话沟通联系后,采取了微信视频通话的方式开展线上调查。

这也是汉阴县人社局首次尝试、首次使用线上视频进行工伤认定调查,受伤职工足不出户就能配合调查,是该局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便民举措之一。使用远程视频进行工伤认定调查,节约了行政资源,同时也极大方便了用人单位和受伤职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在履行工伤认定法定职责的同时,实现了“疫情期间不打烊、网上服务更快捷”。

长期以来,汉阴人社局在工伤认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办事为宗旨,多次深入企业开展工伤事故调查取证,在调查的同时向企业负责人宣讲《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等相关政策,并提醒企业要切实增强安全生产和依法参保意识,加强安全检查防范,确保安全生产;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详细透彻的讲解,将《工伤保险条例》及政策解答宣传资料发放到群众手中,并明确告知发生工伤事故后的上报程序、时间、联系方式;对年老体弱、伤势严重等行动不便的受伤职工采取上门调查服务;对用人单位用工流动性大、相关证人就业不固定的情况,开展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联系,邮寄相关文书等“不见面服务”,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部分地区邮寄业务暂停办理,该局工作人员将相关文书拍照后通过微信先行送达,让群众第一时间获得了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需求,赢得了社会和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