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聘人才,请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市场来!

您当前的位置:

安康人才网 > 新闻资讯

创新机制抓落实 就业帮扶稳增收 ——安康市建机制抓落实、稳就业促增收工作实践探索

作者:冯勋 陈迪   更新时间:2022-01-11 11:34:13   来源:安康市人社局   点击量:50

今年以来,安康市牢牢守住“就业是第一民生”的底线,按照“稳总量、扩增量、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坚持“产业、创业、就业”三业齐抓,健全四项机制,强化四项措施,优化四项帮扶,通过就业富农、技能强农、人才兴农、社保惠农、品牌优农、帮扶助农等措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止12月底,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369280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40285人,通过苏陕劳务协作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37人,其中帮扶脱贫人口就业4436人。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9484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总量达到15.89万人,7.93万户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实现了“零就业”动态清零,逐步实现了从“能就业”到“就好业”转变。

健全四项机制抓落实。“好政策贵在落实”,为确保中省一系列就业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坚持以健全机制为突破口,积极搭建“横到边、纵到底、四级联动抓落实”的稳岗就业工作体系。一是建立横向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稳岗就业有效衔接工作组,由常务副市长挂帅,人社部门牵头,27个市直单位共同参与,织就“大就业、大协同、大推进”机制。制定《安康市稳岗就业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和27个成员单位《稳岗就业有效衔接工作任务清单》,印发《稳岗就业有效衔接工作组工作规则》,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村居民就业、农民培训、信息互通共享等问题,坚决把牢就业基本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1万人,登记失业率3.24%。二是建立纵向联动机制。市人社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1名业务骨干组建乡村振兴办,制定稳岗就业巩固衔接工作计划,分解细化重点任务清单。各县(市、区)人社局也均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镇村两级明确工作人员,夯实工作职责,确保市县镇村稳岗就业工作队伍不撤、人心不散、力量不减。三是建立联县联企机制。制定《市人社局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确定11名县级领导,22名科长分别包联12个县(市、区)人社部门乡村振兴工作。组织市县人社干部400余人开展“人社干部服务进千企”活动,主动对接100个重点工业企业、300个重点项目和700余家新社区工厂。通过联县到人、包干到县和人社服务专员制度,不断夯实联县督导和到企服务责任,倒逼人社干部将工作重心向一线前移,督导帮扶向镇村和企业延伸。截止12月底,全市累计开展集中到县(市、区)督导调研2次、走访帮扶10次,对接企业742家,走访帮扶1121人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742个。四是建立跟踪问责机制。对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实行“周学习、月通报、季考核”,局主要领导履行主责主业,亲自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坚持集体学习中省市决策部署,集体通报工作进度,集体研判解决存在问题,集中督办交办重点任务,定期约谈提醒工作不力、推进滞后的人员,并在“月考、季考、年考”中实行“一票否决”。

强化四项措施稳就业。就业岗位是“蓄水池”,唯有“池满”群众就业增收才能“盆满钵满”。一是落实政策稳岗位。充分发挥全市稳就业工作专班统领协调、督促落实作用,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抓实抓好。印发了《安康市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康市稳就业保重点群体就业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落实24项措施稳岗位保就业。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已达26.46万户,吸纳就业79.3万余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7万户,吸纳就业17.1余万人。二是延链补链兴产业。坚持以新社区工厂为载体,加快产业延链、补链,推动毛绒玩具、电子线束、服装织袜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截止 12 月 31 日,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新社区工厂总计 1023 家(其中 2021 年新增 375 家),吸纳就业 31667 人,其中脱贫人口 8278 人,新社区工厂实现产值 56.86 亿元,累计发放工资 4.91 亿元。11月12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简报》系统介绍了安康发展新社区工厂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得到了省政府蒿慧杰副省长批示点赞。11月2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陕西督导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时,走进安康市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创新基地和恒安毛绒玩具厂,对安康发展新社区工厂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给予充分肯定。三是返乡入乡促创业。印发《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安康市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就业若干措施》等文件,大力发展“归雁经济”。累计返乡创业总数达41969人,领办企业或实体30923个,吸纳就业9942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26笔4.48亿元,扶持创业1511人。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示范园)66家,在孵实体数14624个,吸纳就业1194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570人,兑付创业载体奖补资金564.35万元。四是重点帮扶兜底线。按照“按需设岗、总量控制”的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三无”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兜底就业。对于2020年底无法转岗就业原从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人员,全部过渡为乡村公益性岗位。同时为积极应对洪涝、疫情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开发3324个临时性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短期就业,坚决防止因灾返贫。截止12月底,通过各类公益性岗位脱贫人口实现就业40285人。推进脱贫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和“五个不出村、服务零距离”经办模式全覆盖,基本实现了经办服务从“群众跑、干部跑到信息跑”的转变,全市脱贫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2.32万人,参保率100%。2021年12月,安康城乡居保经办服务工作被国家人社部拍成专题视频课件,在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上滚动播出,受到广泛好评。

优化四项帮扶促增收。就业关乎群众“饭碗”,唯有就业稳当才能收入保障。对脱贫劳动力而言,持续有力的就业帮扶是稳就业、保增收的关键。一是加强监测化风险。印发《稳岗就业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实施方案》,通过四支队伍入户核查、呼叫公司电话核准、人社部门抽样核实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对“三类户”等重点人群就业动态监测,累计比对核准数据36万余条,反馈预警信息4.5万条。全市有劳动能力“三类户”13180户全部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对排查出的2681名因灾因疫导致失业减收风险劳动力开展了就业帮扶,目前已经实现就业或帮扶就业2566人、对因家庭原因无法就业的115人全部落实“四有”措施,对疑似出现的失业风险做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二是供需两侧促对接。探索建立“劳务组织开办到村、就业帮扶精准到人”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派遣不精准、就业不稳定、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问题。全市成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3家,组建村级劳务服务公司(点)1388个,实现了脱贫村全覆盖,共计配置工作人员4517人。在300户800人以上搬迁安置点设置服务窗口96个,将创业就业服务延伸到村(社区)、精准服务到户到人。累计帮助转移就业30余万人次,脱贫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三是狠抓培训提技能。坚持以扶志为先导,以扶技为抓手,以强技为根本,将职业技能培训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培育打造出“紫阳修脚”“旬阳建工”“汉阴厨师”等7个劳务品牌,带动更多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组织开展两期乡村治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干部100人,选配136名专业技术人才赴江苏交流学习,累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1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94万人次,今年在人社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就业创业交流活动上,“紫阳修脚”“旬阳建工”分别荣获“就业带动类劳务品牌”。培育的劳务品牌7个,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9.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05万人,人均务工月工资稳定在4000元以上。四是维权“清欠”暖民心。不仅要让脱贫群众有活干,更要保障干活后有钱拿。坚持监察仲裁齐上手,全力以赴抓维权 ,加强政策宣讲,主动跟进服务,做好维权保障,积极发挥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预警平台作用,彻底根治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全力打造“无欠薪城市”。截止12月底,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立案结案72起,结案率100%,为913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937.8万元;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004起,办结1004起,结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