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聘人才,请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市场来!

您当前的位置:

安康人才网 > 新闻资讯

紫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报告

作者:杨志贵   更新时间:2016-05-20 01:00:54   来源:紫阳人社局   点击量:85

    紫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早起步、九十年代快上路、世纪之交迈大步、新世纪轻车熟路。经过近30年的变迁和两代人的更替;从“中国秦巴山区扶贫世行劳务输出”、“推进西部开发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返乡创业”三大项目的实施到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及“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的两大历史机遇,对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转移特别是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经济转型,如何更好地引导农村劳动力有效流动转移、适应新常态,笔者对紫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该县人社局201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统计报表》和安康、紫阳人社网站等相关数据资料,现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意寓“紫气东来、阳光普照”。全县国土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辖17个镇,175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4.2万人,常住人口28.6万人,农村劳动力18.28万人,富余劳动力9.1万人。201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9万人,劳务收入11.3亿元。其中:本地农民工1.2万人,外出农民工7.2万人.外出农民工中,镇外省内务工1.1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5%,跨省流动农民工6.1万人,呈主流趋势,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85%。从外出农民工地域分布情况看,省内农民工半数以上在安康及西安市内,约0.6万人,其余主要在陕北榆林、延安两市,约0.5万人。6.1万跨省流动农民工中,长三角地区约1.93万人,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31%,珠三角地区约2.35万人,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38%,华北地区约0.96万人,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16%,东北地区约0.49万人,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8%,西北地区约0.26万人,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4%,西南地区约0.17万人,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3%

具体措施

    近几年来,紫阳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主抓,通过免费技能培训,搭建创业平台、优惠政策扶持、劳动保障维权等措施千方百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

    一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县政府的工作部署,重点组织实施修脚养生、电子商务、特色烹饪等“五大技能培训”工程,按照免学费、食宿费,补贴交通费“两免一补”优惠政策,采取“订单式”定向培训方法,近两年共开设10余种专业、80多个班次、培训6500余名学员。根据后期跟踪回访统计,培训学员就业率在70%左右。

    二是搭建基层创业平台,通过建立基层创业就业服务平台联合打造紫阳县电子商务服务创业孵化和紫阳县蒿坪镇双星社区农贸市场创业孵化“两个基地”,创建了向阳、蒿平、红春三个镇级创业就业服务站和城关四社区、向阳居委会、蒿平镇社区以及王家河村等8个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与此同时,启动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

    三是提供优惠政策服务,按照重点扶持500户个体工商创业示范户、1000户林下种植养殖业大户、100户小微企业、10户劳动密集型企业和“11”的帮扶(就业扶持“五个一“)扶持创业的工作模式,重点对当年新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复员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达到现有在职职工30%以上且参加了职工社会保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累计发放3.6亿元小额贷款扶持6000余人成功创业,因此带动近2万人走上走上就业岗位。

    四是强化劳动保障维权,该县以贯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为重点,主动出击对136个用工单位涉及2300多名职工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检查,特别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建筑工程施工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两低一拖欠”的重点企业进行职工花名册、劳动合同书、规章制度、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缴费记录“五对照”的办法边查边纠,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累计征收农民工工资保证金3001.6万元,2015年至今,为1100多农民工追欠工资、开展法律援助共挽回各项经济损失4474.5万元,切实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反应特点

    “特殊群体”的“双碰头”,经济转型、用工市场对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特殊要求,导致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较低、缺乏劳动技能的“特殊劳动人群”返乡,与此同时,在农村退耕还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纷纷进城与上述特殊劳动人群在县城乡镇的“交汇点”形成“双碰头”并承担着县镇两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建、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项目建设。由于上述工程发包层次多、工作面广、用工量大、施工分散等实际情况导致劳动用工的临时性和零散性等不规范管理。

    从“凤还巢”到“创业潮”, 紫阳县已有3000多人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000多家,使1万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一大批外出务工者从“候鸟”变成了“归雁”,涌现出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的茶王孙洪军、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 康俊钦、返乡创业固守本土发展养殖业的鸡司令龙伦增、安康山野猪养殖大王”全国“创业之星”覃沛亮、电商王子“互联网石榴销售大王”李申军等创业明星以及王思兰、陈早芬等500多名妇女创业带头人。日前,该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批准为全国首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这是继紫阳获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后该县引领城乡劳动力由“打工潮”向“创业潮” 、从有序有效流动转移到返乡创业创新的重大历史性转折。

    “紫阳修脚”成为悄然兴起的新兴产业,紫阳县高桥镇铁佛村的修脚创业成功人士郑远元这个连初中都没有读满,14岁就外出打工的山里娃,凭手中一把修脚刀从事修脚养生行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修(绣)出绚丽人生,一举成为“80后修脚创业第一刀”、全国诚信企业家和修脚养生行业的领军人物及业界精英并拥有遍布全国各地1000多家修脚连锁店的董事长,其员工超过6000多人,属下17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并脱贫致富。2015年郑远元的公司毛收入达8个亿,该公司积累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0多人。仅他所在的高桥镇铁佛村通过修脚足疗养生行业存款在100万元以上的创业成功的“小老板”就有200户,1000万元的20户,过亿的2户。紫阳县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政府公益效应和“郑远元修脚”的市场行业优势,倾情打造“紫阳修脚师”诚信品牌。通过订单免费培训4000余“紫阳修脚师”使3000多人走上就业岗位,月工资稳定在4000以上,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一个“紫阳修脚师”一年揽回六年的农民纯收入。该县瓦庙镇的贺代兴以前是开面包车的,2014年参加了该县人社局举办的第一批修脚养生技能培训班培训,结业后在“郑远元修脚”连锁店上班,刚开始,为顾客修脚一次只有20元的报酬,后来分别担任店长和福州片区经理,月工资在万元以上,现年薪已达80万元。在紫阳从事修脚行业的已经超过1万人,年创收达5亿元,支掌起紫阳劳务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该县创业经济、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一大亮点。

存在问题

    “两高”领域的高收入与“两低”现象的低工资并存,据统计:在采矿、建筑领域的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有2.4万人,占到外出农民工总数的33%,这些企业的老板年收入在20万元至50万元约0.2万人,占到外出农民工总数的3%;而外出就业人员仍然存在文化和技能偏低现象,经调查:专科以上学历的不足1%,高中文化程度占19%,初中文化程度占3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4%。受过中高级技能培训的约在3%左右,受过初级技能培训的外出农民工约在19%左右,未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外出农民工约在78%左右。这类普通务工群体其工资收入普遍偏低约4.3万人,占到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0%

    “双非”领域农民工的维权“两难”,劳动保障维权难度较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公有经济单位的数量、从业人员、参保情况不清、无法准确掌握,容易被用工单位钻劳动法律法规的空子,特别是偏远乡镇更为突出。20155月,该县人社局通过执法检查和汉王镇社保所为120名农民工追欠工资500多万元。二是非辖区管理的外出农民工受地域、属地管理、人员、资金等条件限制致使农民工维权“鞭长不及”,近两年该县人社、司法、信访等部门会同相关乡镇先后18次前往西安、甘肃、“苏淮”、“两河”、“两山”、天津等地为500多人开展法律援助和劳动保障维权,涉及资金787万元。

    新生代劳动力个个掌上移动不乏“软件”缺“硬件”,具体表现在:一是面对新常态下农民工权益保障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劳动保障维权显得有些“力”不从“新”;二是曾经创下紫阳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辉煌的全省优秀培训中心“紫阳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几经演变已没了“中心”;三是从前引领紫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的市场体系几经更替已不见“市场”。以上种种,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紫阳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及创业创新的长远发展!

对策建议

    完善一个体系:完善以县就业服务为中心、镇社会保障为主体、村组(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为基础、社会中介力量为补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紫阳日前被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批准为全国首批90个市、县(区)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机遇,重点加强基层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根据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背景、文化技能、年龄结构、择业愿望积极引导城乡劳动力从盲目流动的“打工潮”到有序转移的“凤还巢”再向有效返乡的“创业潮”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激发本地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现两个结合:充分发挥紫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的“两个紧密结合”,特别是大力发展正在兴起并已成规模的紫阳修脚产业既破解职业技能培训招生和就业的两大难题又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安全转移就业、职业教育培训、创业创新、精准扶贫、引领农民脱贫致富、解决寻医难看病贵、发展养生文化和旅游休闲三产服务等多种行业全面覆盖、延伸产业链滚动发展风险低投入少短平快的新兴产业。

    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县人社、司法、信访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县镇两级劳动保障上下联动机制,使其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农民工输出输入两地对口部门的合作机制,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民工维权,从而使农民工以最低的成本挽回最大的经济损失;三是应急处理机制,对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并在第一时间内积极、迅速、稳妥地处理涉及农民工的权益诉求。既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

    强化四轮驱动:一是政策促动,用足用活用够国家和本地出台的扶持政策,通过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扶贫攻坚等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创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部门联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就业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整合人社、工会、妇联、交通、司法等相关资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三是典型带动,紫阳的劳动力流动转移历经三十多年两代农民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一大批有市场经济头脑有自主创业能力有一点资本积累的成功人士,要通过他们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四是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涉及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政策法规、扶持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权益保障等基本常识,为引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有效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和舆论环境。